查看原文
其他

健康与活力 ——重庆老旧社区更新思考

都市世界 2022-04-26

  导  读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展进入存量发展时代,老旧社区更新改造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内容。


重庆作为我国山地特征明显、抗战时期的陪都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城市,其老旧社区更新历程长久而复杂,并存在山地特征突出、功能结构日益衰退、社区价值认知不足等诸多问题。


本文以重庆为例,总结了重庆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的三个历程和问题,并从居民活动和社区绅士化的角度出发,提出老旧社区体力活动引导下健康空间营建、绅士化引入下人文环境优化的两点思考。

作者|邓宇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论文来源|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


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2018论文”下载2018年规划大会论文集电子版!

01

引 言

长期外延式的城市建设方式导致我国旧城城市品质退化社会结构复杂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我国目前仅38% 的城市居民具有总体幸福感受,总体幸福度偏低。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和解决不平衡发展为新指导的城市品质提升成为城市旧城更新的重要内容。


社区作为城市的微观结构,其品质提升对于整个城市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社区品质是外在空间环境和浓厚人文环境的综合体现,好的社区品质不仅关乎美好人居环境塑造和生活环境质量改善,且促进城市地域文化彰显和社区日常生活文化氛围塑造也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随着老旧社区功能结构性的衰退,老旧住区陷入风貌破败、生活质量下降、人文环境失落、社会隔离、特色丧失等困境,老旧社区的逐步衰败势必引发城市的总体衰败。与此同时,以人群健康为导向的社区建成环境优化研究、以社区风险规避为目的的韧性空间建设、以文化活化为目标的社会资本引入成为社区更新的重要议题。如何认知老旧社区的变迁历程及社会价值,以空间优化整合社区品质、活化社区文化经济,是现今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的一个新思路。


重庆作为我国山地特征明显、抗战时期的陪都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工业城市,以重工业布局为主、压缩生活空间的生产性城市建设方式导致旧城功能环境的诸多缺陷,并为后来的老旧社区更新遗留诸多问题。


自重庆直辖以后,其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经历了中心城区商业再开发(1997 年—2005 年)旧城连片危旧房改造(2006 年——2010 年)渐进式有机更新(2010 年至今)三个阶段,总体取得较好效果。本文以重庆为例,聚焦在以居住性质为主的既有老旧社区层面上,结合已有研究,探讨重庆老旧社区更新策略。

02

重庆老旧社区概况与更新改造历程


2.1 重庆老旧社区概况

重庆现有老旧住区主要由单位制老旧社区、传统老旧社区以及1990 年代的商品型老旧社区构成,主要分布于渝中区、南岸区、沙坪区的城市核心区域与大渡口区的滨江地区,呈现出连片、沿江、多区域中心的分布特征(表1)。



传统型老旧社区是指建造于山地地形环境之中,建成历史较悠久,通过步行组织交通、建筑及空间环境较衰败以及管理较开放的邻里居住单元,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人文特色和山地建筑特色[1];单位制老旧社区是指工业用地内的职工住宅区,工作单位和居住结合布局,居住形式和功能单一;商品型老旧社区是指在房改、国有企业改革,以及重庆主城腾笼换鸟等政策下建设的商品型老旧社区,社区品质较低,空间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2.2 重庆老旧社区更新历程与问题回顾


2.2.1 1997—2005:商业开发下城市文化多样性丧失


因水陆贸易、陪都建设发展而繁华的重庆半岛,具有传统巴渝文化、码头文化、陪都文化、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等多重文化多样性。据《华阳国志. 巴志》记载:“郡治江洲……地势侧险,皆重屋累居”,受到明清风格、西洋风格以及地域自然时空的影响和限制,城市风貌独具山地空间特色,兼具西洋风格的传统街坊或独立院落。


由于特殊的山地滨江地形,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依托山城步道展开,山地街巷格局独特,生活记忆浓厚。总体而言,传统建筑技术与细部装饰、山地建筑空间模式、以“街”为主的建筑簇群空间组织方式,是重庆城市文化多样的空间展示,体现了传统城市空间组织与山水环境、社会生活网络的密切关系[4]。


直辖之后,重庆为改善城市面貌,适应经济发展速度,渝中半岛旧城再开发如火如荼。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产业结构、改善城市面貌为主要目的,大量具有特色风貌的老旧社区被拆除以进行商业化开发,如渝中区的依仁巷片区、棉花街片区、临江门片区、洪崖洞片区等。


大规模改造使得传统建筑被大体量现代建筑取代,容积率最大化使得建筑形态从“坡、梭、托、合、错”的传统格局转变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大量方格网式的道路走向破坏了组织城市生活生产空间的步行空间结构。传统社区空间承载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模式逐步消逝,土地功能呈现单一化特性,进一步导致旧城地区城市氛围的衰落和文化多样性的消融。


2.2.2 2006—2010:危旧房改造下社区更新意识薄弱


由于工业城市建设的历史欠账及投资吸引力的降低,重庆2006 年开展政府主导下的危旧房改造和工业厂房更新工作。其中,2006 到2010 年间重庆共实现590 万余平方米房危房改造,并提出“减量、增绿、留白、整容”的总体要求以促进宜居城市的建设,即降低主城区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减少人口总量及城市建设总量,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及公共绿地,加强公共空间的建设及市容环境治理。与此同时,明确提出危旧房改造中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和优秀建筑的保护[2]。


此阶段危旧房改造具有一定效果,但推进速度过快,社区层面更新较为薄弱。实际中,危旧房改造以拆除拆除破损严重、功能落后的房屋和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基本改善重庆旧城区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得到严格保护,重点地段城市风貌得到修缮和引导。但整体而言,社区更新问题依旧存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社区价值认知和保护意识不足,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传统社区因设施落后、居住条件差等问题被列为危旧片区直接予以拆除;二是强调城市现代形象功能的塑造,以大拆大建的方式改造城市中心片区危旧放区域;三是社区改造模式单一,缺乏社区改造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旅游景点打造的相关研究。


2.2.3 2010—至今:渐进更新下老旧社区微改造盛行


改革开放以后,重庆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以及近年来土地使用政策、分税制、国企改革等政策的实施,使得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的重新组织和转换加剧,城市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高,旧城新貌对比强烈。与此同时,山地特征的限制、传统山地公共空间以及开放性的城市居住文化氛围,使得重庆老旧社区呈现小街区、混合程度高、世俗化的特点。至此,重庆老旧社区进入社区微改造的热潮:一方面从空间上尝试解决社区功能性衰退的普遍问题,另一方面从山地街巷空间、日常生活文化、社会治理等层面进行了研究探讨(表2)。



同时,地方政府及相关学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社区微改造予以重点关注[1、3、8、10]。


黄瓴(2013)等以重庆嘉陵桥西村为例,提出老旧社区空间文化景观结构的保护和更新措施,以创造具有文化特色和居住品质的社区空间。


李和平(2014)等提炼了重庆山地传统社区“空间”“历史”“文化”三方面的更新要素,从主题文化、空间环境、文化节点三个方面提出更新策略。


黄瓴、罗燕洪(2014)等以重庆石油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为例,论述了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的社区规划的地方途径。


黄瓴、沈默予(2018)关注“资产为本”理念下的山地线性空间微更新,提出更新过程中社区赋能、衔接延续和公共参与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社区微改造已成为社区更新的重要规划手段,对于重新认知重庆老旧居住社区的价值、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地域特色保护和文化传承有重意义。



2.3 重庆老旧社区改造总结

从重庆老旧社区改造历程可以看出,随着重点老旧社区的改造完成,重庆旧城更新模式转向以民生建设和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为主的微改造,改造范围从单一的住区空间扩大到街巷空间格局及区域性街道,老旧社区更新内容侧重于民生持续改善宜居环境建设以及文化特色彰显三个方面


然而,在当前城市品质提升的背景下,重庆老旧社区的更新改造面临多重复杂因素。


一方面,特殊的历史发展与山地特征形成老旧社区错综复杂的时空社会特征,既数量多且混杂分布,功能结构持续衰弱社区活力不足,地域文化价值尚待挖掘空间环境破败,山地安全隐患日益凸显。与此同时,老旧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日益多元优化,在寻求舒适廉价的生活环境、充足的就业机会、便利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同时,也具有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及学者研究视角开始转变,从物质空间规划思考转变到对社区文化的保留以及产业的复兴。


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对人居环境愿景的探讨,健康、绅士化已成为相关学者建成环境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在山地土地资源制约条件下,为了更好提升社区品质,营建美好生活,目前的老旧社区应以微改造为主要方式,从社区文化、社区健康两个方面出发,探讨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的多重价值,才能真正响应地域化文化和新时代要求(图1)。


图1 重庆老旧社区更新改造历程总结

03

重庆老旧社区更新思考

由于山地地形特征、气候因素、居民生活特征、社区文化要素、社会构成的复杂性,重庆老旧社区的更新改造面临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随着重庆老旧社区微改造的盛行,社区更新改造目标日益多元,改造需求也逐步转向社区品质综合提升。因此,在老旧社区更新中,笔者从社区健康与活力的角度出发,明确社区空间微改造重点,以提升老旧社区居住品质与文化活力。



3.1 基于行为研究的老旧社区空间环境优化

(1)相关理论研究


老旧社区的破败环境以及活力丧失通过影响人群活动而直接影响人群健康。2011 年国际科联(ICSU)宣布有明确证据有效体力活动显示部分疾病的发病率与建成环境因素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同时,英国卫生部门归纳总结了有效体力活动对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西方学者Sallis 将交通、工作、家务和休憩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从可达性、便捷性、舒适性、观赏性和安全性5 个方面感知和评价建成环境。2009 年,Brownson 等则提出从土地使用、交通、美学和安全4 个方面出发评估社区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


2015 年,美国城市土地研究院(Urban Land Institute)颁布了健康场所设计导则(ULI Building Healthy Places Toolkit),明确提出包括功能混合、街道密度、建筑密度、慢行系统、环境照明、自然环境的可达性等在内的共计17 项规划设计工具[5]。



(2)老旧社区居民活动特征和空间调查


通过实证调查分析重庆老旧社区生活特征和空间特征,归纳不同人群的活动偏好,以此作为老旧社区健康空间营建的重点方向。


实际调查对象集中在老人(60 岁以上年龄段)、儿童和青少年(0 至19 岁年龄段)、中年年(20 至59 岁年龄段)三种类型。


实际调研可知,社区活动以社区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社区活动中心为主,活动类型主要以休闲娱乐和家庭服务为主(表1)。


整体而言,儿童和老年人的社区活动参与度高,对于活动中心、社区绿地、社区公服设施使用率较高;中青年上班族的社区活动参与度低,缺乏有效社区活动。通过空间调查可知,由于重庆山地特征影响,大部分老旧住区内部步行网络体系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是封闭式单位大院式老旧小区众多,公共活动场地仅见缝插针式布局,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二是山地特征突出,老旧社区内部步行交通不成体系,步行环境脏乱、体育设施缺乏。公共活动问题和步行环境问题的叠加,综合导致老旧社区居民活动出行频率低的困境。


(3)体力活动引导下健康空间营建


基于居民体力活动改造社区公共空间,有助于改善老旧社区居民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创建“以人为本”的健康社区。以提高居民有效体力活动为主要目的,健康空间的营建需从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


中观层面从街区尺度出发,增加空间结构布局上的居民交通起点和目的地,关注社区整体密度、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公共设施距离、街道联通性等要素,以促进邻里环境中步行和骑行为主的出行。例如,老旧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和交通招呼站步行间距宜为100m 左右,内部通道宜保持100——200m 的步行通道间距。


微观层面以公共空间设计、活动设施建设等为主要手段。关注环境对人群愉悦感的塑造,提高人群体力活动的频率和效率;可结合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梳理社区。



3.2 基于绅士化进程研究的人文经济环境活化

(1)相关理论研究


随着旧城大规模商业再开发的结束、政府主导旧改的不可普及性,资金的缺乏已成为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的难点。与此同时,老旧社区经济活力丧失,加重低收入群体的持续聚集,社区自主更新能力也日益薄弱。因此,通过绅士化的方式,注入社会资本,自下而上带动老旧社区更新,成为一种新的社区规划思路。


西方研究表明,城市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为城市绅士化提供了潜在机会;在优势区位和“地租差”的基础上,中产阶级及艺术家群体进入低收入群体,为城市绅士化提供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对老旧社区及周边土地利用及建筑业态进行重新利用,并逐步形成以文化创意产业和休闲旅游文化的城市绅士化形式,带去社会阶层继续分化、土地价值提升、房屋价值飞涨、社会文化结构重组等现象。


国内学者张倩通过对南京老旧社区的实地调研,认为我国老旧社区处于贫富混居状态,具有良好社会作用,应通过社区、街道设施建设以鼓励混合居住和绅士化[6]。不可否认,绅士化可以作为社区更新中自下而上的更新方式,具有复兴老旧社区的文化经济的显著作用,并带动城市土地及空间的自主更新。


(2)重庆老旧社区经济产业及社会环境特征


重庆多中心城市结构,导致老旧社区与城市中心联系紧密,具有良好的绅士化发展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单位制解体之后,在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推动下,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的重新组织和转换加剧,城市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高;


二是山地特征的旧城土地利用表现为小街区、多元化的特点,为老旧社区混合居住提供了基础条件;


三是自下而上的城市微改造出现在旧城区地理位置优越、租金便宜的老旧住区中,以便民商业、文创活动、青年民宿为主要内容的植入,逐步改变老旧住区的功能结构,社会人群结构开始转变,原有老旧社区转变成为混合居住地区,土地经济价值提高,给社区更新带去新的选择。


(3)绅士化引入下人文环境优化


老旧社区同时也是具有居住、生活、文化的多功能复合的基本单元,在重庆老旧住区土地混合的背景下,绅士化可以作为社区规划中自下而上社会资本注入的新手段,以促进人文环境的整体优化。


老旧社区绅士化改造不是以阶层转化复兴社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营建具有包容活力的社区文化经济环境。基于国内外社区绅士化发展研究,可以通过社区文化资产的盘活、城市地租落差优势、社区创新管理,引导老旧社区 “文化旅游入驻”、“艺术创作引入”、“居住通勤入驻”等多类小规模绅士化形式。


一方面,绅士化创造了一定的社区内就业,缓解社区经济活力不足另一方面,引导文化项目的入住,进行有意义建筑的回收及复合利用,构建社区文化节点,可以保留和展现社区人文生活情景,创造丰富社区生活。


可以认为,通过社区文化景观的治理和空间环境的改善,一定程度上能提升社区混合居住比例、重组日常文化生活,促进邻里交往的活跃,最终活化社区人文环境。

04

结 语

国外社区更新经历了清除平民窟功能重构中心区再开发社区综合复兴等多个阶段,最终演变成为如下模式:即在小规模范围内,政府、市场与居民多元主体参与,价值目标从建筑环境的改善转变为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多元化。


我国老旧社区更新方法多元,但总体尚处在功能重构为主、社区综合复兴为辅的阶段。随着城市发展主旨的转变:从经济聚焦和增量导向,转向强调社会建设为核心的美好生活质量的提升。老旧社区综合复兴的视角更加多元,空间改造侧重也不近相同,差异化更新趋势日益明显。


本文通过总结重庆老旧社区的更新历程,笔者认为,近年来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模式和保持旧区多样性和支持旧区自我更新,依然是重庆未来老旧社区更新应该秉持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下,社区更新规划的关注核心也应转向对社区社会过程演变以及人群行为的重视,如居民活动特征以及社区人文资本要素研究等,并最终回归到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社区文化生活复兴的主题,综合提升社区品质,提高人居环境建设质量。


向上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 黄瓴, 丁舒欣. 重庆市老旧居住社区空间文化景观结构研究——以嘉陵桥西村为例[J]. 室内设计,2013,28(02):80-85.

[2] 刘玮. 重庆市主城区旧住宅(区)更新机制探索[D]. 重庆大学,2010.

[3] 肖洪未. 基于“文化线路”思想的城市老旧居住社区更

新策略研究[D]. 重庆大学,2012.

[4] 王纪武. 地域城市更新的文化检讨——以重庆洪崖洞街区为例[J]. 建筑学报,2007(05):19-22.

[5] 鲁斐栋, 谭少华. 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 进展与思考[J]. 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2):62-70.

[6] 张倩. 老城空间碎片化和绅士化的调研样本与思索[J].现代城市研究,2012,27(06):72-78.

[7] 严爱琼, 王力国. 基于多元居住模式的重庆大型聚居区规划探索[J]. 城市发展研究,2013,20(07):133-136+142.

[8] 黄瓴. 资产导向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民乐村社区发展规划为例[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

[C].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10.

[9] 范颖.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更新规划体系研究[D]. 重庆大学,2016.

[10] 黄瓴, 沈默予. 基于社区资产的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微更新方法探究[J]. 规划师,2018,34(02):18-24.

[11] 黎斌, 贺灿飞, 黄志基, 周沂. 城镇土地存量规划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 现代城市研究,2017(06):39-46.

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2018论文”下载2018年规划大会论文集电子版!

-END-

更多内容:

1

论文征集 | 2019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征集活动火热进行中

2

定了!城乡规划甲级资质认定归空间规划局

3

全文 | 中办 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

4

基于空间句法和多源数据的城市过江交通研究

5

基于“开放街区”理念的支路建设与规划管控

6

基于健康水文循环的生态城镇化转型路径研究

商务合作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联系人:潘鹏、宁坤

电话:010-88585610转815、807

手机:18510663273(同微信)

邮件:325178909@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